热锻模具钢的常见生产工艺涵盖从原材料准备到成品交付的全流程,每个环节均需严格控制工艺参数以确保模具性能,具体如下:
一、原材料准备与下料
材料选择
根据模具尺寸、形状和工况选择合适钢材:
中小型模具:常用5CrMnMo、5CrNiMo,成本低且韧性良好。
大型模具:选用5CrNiMo或高性能钢(如H13),需高淬透性和热疲劳抗力。
特殊工况:如不锈钢热锻,采用8566或HD钢,兼顾耐磨性与抗热粘性。
下料工艺
锯切:适用于高精度棒料,切口平整但效率低。
剪切:用于低碳钢薄板,效率高但需控制端面变形。
砂轮切割:处理高硬度合金棒料,切口质量好但成本较高。
二、锻造与预处理
锻造工艺
目的:消除轧制纤维组织,细化晶粒,提高材料均匀性。
参数:始锻温度1100-1180℃,终锻温度850-880℃,总锻造比≥10。
操作:镦粗与拔长交替进行≥3次,锻后缓冷防止白点。
退火处理
完全退火:加热至780-800℃,保温4-5小时炉冷,消除锻造应力,硬度降至217-255HBS。
球化退火:用于高碳钢(如CrWMn),改善切削加工性,为后续淬火做准备。
三、机械加工与成型
粗加工
去除锻造余量,预留精加工余量,同时完成型腔初步成型。
大型模具需预留淬火变形量,避免后续加工困难。
精加工
方法:铣削、磨削、电火花加工(EDM)等。
关键点:控制型腔尺寸精度(±0.05mm以内),表面粗糙度Ra≤0.8μm。
探伤检测
采用超声波或磁粉探伤,检查内部裂纹、夹杂等缺陷,确保材料质量。
四、热处理工艺
淬火
温度:根据钢材选择,如5CrNiMo为840-860℃,H13为1020-1050℃。
冷却:油冷或高压气冷,控制冷却速度防止开裂。
预冷:部分工艺在750-780℃预冷后淬火,减少热应力。
回火
目的:消除淬火应力,调整硬度与韧性平衡。
参数:通常550-650℃回火2-3次,每次保温2-4小时。
效果:H13钢回火后硬度可达HRC48-52,兼具强度与韧性。
特殊处理
等温淬火:用于复杂型腔模具,获得下贝氏体组织,提高抗热疲劳性。
表面处理:如渗氮、渗硼,提升表面硬度(HRC60以上)和耐磨性。
五、精加工与表面处理
精修与抛光
钳工修配型腔,手工抛光至Ra≤0.4μm,减少锻造时金属流动阻力。
表面强化
喷涂:涂覆TiN或Al₂O₃陶瓷层,提高耐热性和抗粘模性。
镀层:如电镀硬铬,厚度0.02-0.05mm,增强耐磨性。
六、检验与试模
尺寸检验
使用三坐标测量仪(CMM)检测型腔尺寸精度,确保符合设计要求。
无损检测
复查内部缺陷,防止热处理过程中产生微裂纹。
试模验证
实际锻造测试,观察模具磨损、开裂情况,优化工艺参数。